首页 > 实时讯息 >

高温“烤”验也是城市治理的“试金石”

时间:2025-07-10 06:54:00

近日,高温天气席卷济南,气象台接连拉响高温橙色预警,部分区域日间最高气温突破40℃。面对这场“烤”验,全市上下迅速反应,以高效“凉”策和人文关怀全力应对高温带来的挑战。​

城市的高温,从来不只是气象问题,而是关乎群众健康、安全生产、民生保障的重大课题,不仅需要未雨绸缪的快速反应,还需要公共服务在用电、用水等高峰时段的稳定供应,以及在交通出行、医疗救护等需求方面的民生兜底。可以说,“超长待机”的桑拿天,是对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治理的韧性考验。

最寻常的,是正在上演的“全城行动”。全市各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及时启动高温作业应急预案,准确发布高温预警信号,让高温预警信息深入人心;合理调整环卫工人作业时间,通过“人防+机防”双线发力,保障城市环境;全力做好电网运行保障,提前调整22座变电站、212座双电源用户运行方式,24支抢险队伍、1040名抢险人员整装待命,卫星电话、发电车等174类应急物资和备品备件全部就位;升级地下人防工程避暑纳凉功能,开放9处纳凉点,总面积达11万平方米,精心打造清凉的休憩场所。当气象预警的颜色一路上升,民生保障的力度也不断加码,这种预警与服务的同步升级,正是城市治理能力的生动注脚。

最动人的,是普通人的选择。在街头巷尾,高温催生了独特的生活哲学。“趵突泉的泉水都快烧开了”“老舍写了《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唯独没写《济南的夏天》,可能外出避暑了”等“高温梗”在社交平台刷屏。这种幽默表达背后,是市民对城市的深度了解与深厚情感。还有老街胡同里的烟火情景:曲水亭街的老济南人延续着 “以热攻热” 的智慧,清晨喝上一碗热甜沫,正午吃着麻酱凉面摇扇纳凉,傍晚跑到护城河畔“侃大山”。更有传统纳凉方式与现代生活的巧妙融合:老字号商铺把酸梅汤做成便携茶包,网红咖啡馆推出“泉水冷萃”限定款。“高温重构”的社交语言和惬意消暑的生活方式,正是济南市民与这座城市相互包容、共生共荣的真实映照。

最暖心的,是“陌生环境”下的善意流动。便利店自发设置“饮水站”,方便过往行人解渴;社区、公益组织、志愿者们为一线作业人员设置“清凉驿站”,递上精心熬煮的绿豆汤;市民之间乐于互助,摊主分享“遮阳伞”、邻里互送“酸梅汤”,就连外卖平台上也多了许多“高温炎热,抱歉延时送达”与“注意防暑,辛苦了”的贴心交流与理解。这些细微举动传递出“熟人社会”的温暖,让城市在高温下充满人情味。

高温“烤”验,既是回应民生的必答题,也是检验城市治理的“试金石”。从职能部门的应急联动到社会力量的自发参与,从硬件设施的高效运转到人文关怀的细致传递,每一个环节的协同发力、精准发力,让城市在极端天气下始终保持有序运转的底气与温情。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范俐鑫)

来源:济南日报·爱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