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立法协同,推动科创协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时间:2025-08-14 11:39:00

8月初,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以下简称“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以视频会议形式,共同召开《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新闻发布会。这是长三角首部以协同立法的形式针对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制定的法规性决定,该《决定》将于今年9月1日起同步施行。

“这一重要立法成果,标志着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迈入法治化新阶段。”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崔凯说,此次协同立法,有利于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举措转化为制度安排,进一步破解制约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瓶颈问题,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

《决定》共19条,涉及落实国家战略、培育长三角原始创新能力和发展新动能等内容,明确提出“推动长三角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发挥战略支柱作用,成为国际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科技创新之于长三角,已经是最有显示度的名片之一。长三角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经布局有上海光源、合肥先进光源、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一大批科研“大国重器”。

“《决定》的制定,有利于强化责任落实,以法治方式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崔凯介绍,在立法过程中,三省一市人大协同部署、协同起草、协同审议,共同对《决定》草案逐条逐句、反复推敲、共同打磨,聚焦核心条款表述深入研讨,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

在培育长三角原始创新能力,共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创新平台方面,《决定》提出,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合作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行,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落地长三角。

“这将强化在沪国家实验室及基地‘总平台、总链长’作用,拓展长三角实验室创新合作网络,提升重大高能级平台原始创新能力和策源力。”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黄红说。

在三省一市共同打造的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总价值超过610亿元的28个大科学装置、5.1万台(套)大型科学仪器面向社会开放。

“我们以‘科技资源+科技服务+科技政策’融通为目标,推动资源从‘可看’到‘可用’升级。”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发展部部长徐旻昕介绍,三省一市通过这个平台推动创新券的跨省通用,企业在线申领额度,直接抵扣异地检测、研发服务费用。

目前,长三角创新券的通用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全域,以及安徽省马鞍山市,已有超过5000家企业申领长三角创新券,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创新券服务金额超过5.5亿元。

更多真金白银的支持已经“在路上”——《决定》提出,建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长三角创新主体跨区域、跨学科协同开展产业目标导向明确的应用基础研究。

“一系列部署,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高水平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效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谭海斌说。

探索协同创新发展机制

“为了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对科技成果应用前景看不清、把不准,碰到心仪的成果心存顾虑的问题,2021年10月,浙江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行了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机制。”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吴恩玉介绍。

这项机制主要是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允许企业“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其职务科技成果,帮助企业降低“试错成本”,促进优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浙江全省已有8000多项科技成果纳入“先用后转”成果池,累计免费试用超过2500次。

这项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先行探索也被《决定》吸收,成为长三角的共同意志。

“针对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中‘一体化’和‘跨区域’、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等问题,坚持战略协同、高地共建、开放共赢、成果共享,总结提炼行之有效的实践成果,探索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夏正芳说。

一批协同创新发展机制被写入了《决定》中:

优化企业出题机制,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任务组织方式,加强创新资源跨区域跨领域配置,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鼓励以市场化机制跨区域建设科技孵化器、科创飞地、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促进各类开发区(园区)跨省域、跨园区交流合作和联动发展,共同建设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

前不久,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先进功能纤维与应用技术研究所研发的新型有机抗菌材料成功转化应用、实现量产。该所由上海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团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南通市共同组建。针对“卡脖子”难题,东华大学、南通大学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联合攻关、分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使得研发在上海完成,量产工艺开发在江苏进行,规模化生产在浙江实现,让原本需要3年甚至更久才能上市的产品从研发到上市仅用了18个月。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助理郜军表示,《决定》的实施将为科研成果转化的跨区域流动提供制度性保障,加速资源的整合与有效需求的匹配,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

头戴信号接收器,握住一个把手,记者全神贯注盯住屏幕,体验康复机器人设备。不一会儿,手臂就跟随目光移动的方向开始缓慢活动。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脑卒中患者可以进行上肢康复。”在上海市普陀区“创新里”科创产业空间,上海智康加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徐培麒说,这款机器人体积很小,可以放在背包里,解决过往康复设备体积大、不好移动的问题,为更多患者带来方便。

如今,该公司已经在南通与保险公司和产业园区签订了合作协议,把创新成果运用到更多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去。

立足上海市,服务长三角。今年以来,普陀区先后与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镇江、泰州、扬州8个城市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我们积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普陀区委书记胡广杰说,将通过构建创新“一条链”、实施产业“一幅图”、打造要素“一张网”、推动服务“一站式”、促进市场“一盘棋”。

《决定》提出,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等高质量发展,共同推动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创新要素汇聚融合。

“小奇小奇,先去幼儿园,再去公司,选择时间最短路线,同时打开故事播放。”输入语音指令几秒后,汽车上的智驾系统给出规划路线,同时打开了故事播放,车主张先生带着宝宝便从家里出发了。

车内语音交互技术的提供商是来自苏州的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它牵头成立的长三角语言计算创新联合体,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科沃斯机器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杭州老板电器等来自沪苏浙皖的高校和企业,相关成果已经应用到安徽奇瑞汽车、浙江吉利汽车上。

江苏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张少华介绍,2024年起,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三省一市科技部门推动建设2批次共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加快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前沿技术。

围绕《决定》落实,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楼学军说,将推进创新要素加快开放共享,推动长三角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促进技术、项目、人才、资金等要素跨区域融通,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协力打造长三角创新策源地。

来源:人民日报

审核:陈兆龙 编辑:张雪子 校对: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