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长城、游故宫、吃烤鸭、逛秀水”,北京的秀水街曾经是外国游客心中的ChinaTravel“四件套”之一。如今,这家已经有47年历史的商业体又有了新的身份——“时尚设计孵化器+文旅消费综合体”。2025年3月,秀水街与中国国际时装周签约,打造CBD商圈首个国际时尚秀场,成为本土设计师走向世界的舞台。2024年,秀水接待入境游客量同比增长245%,销售额达16亿元,外籍消费者占比70%。从2005年“撤市入楼”开启品牌化转型,20年间历经12次改造,如今的秀水街正在以新的方式服务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5月14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跟随“民企显身手 奋进正当时”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秀水街大厦
一位秀水街老商户的转型之路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is part? We can make some adjustments here to give you a more upright posture.”一位年约五旬师傅抽出脖间挂的皮尺,一边量着外籍顾客刚刚上身试穿的西装,一边在衣服上掐着褶,示意站在镜子前的顾客对比一下前后效果。
师傅一对一的服务,毫无障碍的语言沟通,支持多币种、多种外国信用卡的结算,再加上无可挑剔的工艺、实惠的价格以及意想不到的完成速度,使得秀水街的这家服装定制店成了很多外国游客口口相传的宝藏店铺。
“我们家在国外可是很有名气的,很多外国客人是听来过的亲友介绍,特意找到我家来做衣服的。”身着改良的中式对襟长褂,头发已经花白的博人定制创始人周国平对北青报记者称。这位颇具艺术家气质的老人,与很多与之年龄相仿的师傅们一样,都曾经有个统一的职业称呼——裁缝。
这个看似有些久远的称呼,却缔造了周国平的商业版图——顶峰时在北京拥有20多家实体店铺,入驻的也是诸如西单、翠微等核心商圈或商场。而他能把生意发扬光大,秀水街功不可没。
老秀水街市场自发成立于1978年,一开始只是零零落落的几家商铺,散落在一片使馆和外交公寓中间。随着商户的增加,1985年,秀水集贸市场正式开业。
凭着物美价廉和热情服务,秀水市场在海外声名鹊起,被称为北京的“小香港”“小巴黎”,已是海外游客争相前往观摩购物的“民间贸易中心”。甚至有经济学家称之为“用改革开放的剪刀裁剪出来的21世纪的清明上河图”。
周国平坦言自己是“半路出家”,早先爷爷一辈是做木匠的。“我从小耳濡目染,就特别喜欢中国的这些工艺或者非遗的东西,包括我个人穿衣服,我自己大概是有一大半的衣服都是这种中式设计风格。”他表示,自己的两个孩子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在我的记忆里,我和哥哥的童年都是在那种裁缝做活儿的案板台下玩,耳边总能响起剪子裁剪布料的咔嚓声。”博人定制的主理人周苗苗回忆称。作为85后的一代,在她小时候,裁缝在北京还是个比较常见的行业,她家里不仅给别人做衣服也卖布料。
“在我眼里,我的父母就是我最敬佩的人,他们是从江苏北漂到北京的创一代。我记得小时候我爸骑着自行车给客户送布料,从北京的西边骑到东边,就是为了让人家觉得我们有诚信、服务好。也是靠着这种口碑,家里的生意越做越好。”周苗苗回忆称。
周氏父女
与秀水街结下的缘分,在周国平讲来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那是见证了自己的生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路辉煌。而在周苗苗的记忆里,只有秀水街“起楼”以后的故事。
2003年,在朝阳区政府、建外街道的支持下,秀水市场拆迁改造,在原址建起秀水街大厦。两年后的3月19日,新“秀水街”正式开业,开启撤市入楼的新时代。
“秀水‘上楼’时候招商,我们就第一批赶到第一个报名进来的。一看到我过来以后,很多同行也觉得这边肯定有发展,于是纷纷来报名。”周国平以自己在行业中的影响力,让服装定制业在秀水扎下了根。
随着商户越来越多,周国平的生意也在激烈的竞争中受到影响。美丽的面料和样衣固然能吸引顾客进店,好设计、好手艺靠的是长久的口碑,对于来旅游、只有很短时间能停留的“老外们”,如何能爱上私人定制呢?
“很多游客在北京时间特别短,根本不可能放弃游玩景点,在这里等一件衣服做完。于是,我们就想到了极速定制的服务。”周国平回忆称,这个如今是被秀水街打造成服装定制金字招牌的服务举措,最早就是周国平提出来并摸索出一套可以复制的方式:顾客在店里选好款式、面料,量好各种定制的尺寸后,就可以去继续游玩了。其余的则由店家不同分工的师傅“接力”完成。做好后的服装,客人可以在约定的时间来取,也可以给顾客送到宾馆。
“我们最早提出的承诺是24小时成衣,这个时间包括试衣后有修改可以微调的时间。为了能满足这个时效,我们大约有10个不同岗位的师傅,以流水线的方式完成这件衣服。店里还配有专门送服装的车往返于门店、工厂和顾客的宾馆,保证效率。”
这一服务一下就解决了游客来京时间不足的问题,还获得了很多回头客。“很多外国游客是拿着我们店衣服的照片找来的。介绍他们来的都是曾经光顾过我们的顾客。”店里还曾经一单完成某大型跨国公司200人来京考察的“总裁团”的私人定制服装。
如今,博人定制的生意已经从父亲转到了女儿手中。从小看着父母创业的周苗苗一直认为作为“创一代”且能把生意坚持了40多年的父母很帅。这种崇拜让她把服装定制从好奇到兴趣再到变成工作和事业。不仅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还要有新的发展。她大学时选择学习服装设计专业,还到巴黎去继续深造。
“我在巴黎时,我的评审老师不明白我的设计理念——中国禅意,他们听不懂,反而觉得我的想法说不明白,很可笑。这就是差异。”周苗苗表示,这种中西方从观念到审美再到经验的差异也存在于她在经营公司时的实践中。
怎么能让老外喜欢上中国的含蓄美?如何能从为客户量身定制的衣服里表现出禅意来?成为一件既让客户喜欢又具有中式风格的佳作。
于是,周苗苗在定制服装中加入设计环节,客户在店里提需求,店里同步给她,设计稿立等可出。而为了节省后续的制作时间,公司还自主研发了3D裁剪系统,将传统手工技艺与数字科技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板块配备全自动柔性生产线,以保证24小时快速响应定制。
在经营上,做短视频、开直播,围绕着创一代老爸这位“年近70的老裁缝”,将自家品牌的故事徐徐展开,打造知名度。同时,在实体店中增加改衣服务,增加老客户的黏性和复购率。此外,除了“博人”这一定制服装品牌外,他们还孵化了成衣品牌“千丝绣”。
“现在市场变了,环境变了,我们就要变。以后我们可能会更加小而精,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我们会坚定地选择秀水街。这里不仅见证了我家的事业发展,也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和机会。”
不仅有特殊时期的租金减免,平时的需求也会得到及时解决。秀水街也在他们经营面临瓶颈时帮助他们想出一条可以长远发展的路。借助秀水街的平台,今年,周苗苗“致敬1982”系列登陆中国国际时装周。在这个国际舞台上,靠自己的服装表达出了:“外国大牌是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中式才是我们的故事。”
国货之光的全球展示窗口
而周国平父女两代人的故事,是秀水街很多商户的缩影。博人的转型之路也体现出了秀水街之变。
事实上,如果现在来到秀水街,可能很多老北京人无法将这里与数年前那个“民间贸易中心”联系在一起。典雅的装潢、精品店式的运营,以及每个门店橱窗中设计新颖、制作精良的样品,仿佛进入了某种顶奢买手店大集合之中。而时不时能看到的各种中式元素服装、非遗手工艺品的展示、颇具中式韵味的店铺布置,又让人明白这不是在巴黎的老佛爷商场,而是在北京。
“如今的秀水街,经营的内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国货之光。”秀水街总裁董青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秀水街将以中国智造和中国设计为抓手,两端持续推进。”

秀水街大厦总裁董青
为何秀水街会有如此之变?时间还要回溯到2020年。当时随着外国游客来京数量的急速下降,秀水街面临着巨大压力,为自己和商户找一条“出路”成了迫在眉睫的事。
“当时,我们前往长三角、珠三角等20余个产业带考察调研,发现不论是设计还是技术,以及产业规模,我们的服装行业都是非常有想法且尖端的。但是常年给国外品牌代工,虽然技术顶尖,但没能让中国自己的企业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我们就想为什么不用秀水的平台,把这些品牌推到国际上去,与国际大牌同台竞技?当时就定下来秀水转型的方向——以中国设计、中国智造、中国定制中心、国际高定联盟为发展目标。”董青表示。
而民营企业转得快的优势也在此时发挥了作用。当年,秀水街就确定了打造“国货之光”的新定位,历时三年完成大厦外立面、硬件设施100%更新,内容更新75%,打造“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窗口。更是在2023年获评“中国首批城市更新示范项目”,成为长安街上国货之光的全球展示窗口。

秀水街是汇集高品质的“北京礼物”和“中国礼物”的首都文旅一站式购物中心
记者探访“北京礼物”主题店
秀水街联合北京服装学院打造中国设计的“蒙马特高地”——“国际高定联盟”,打通时尚设计产业的产学研环节,导入中国设计师和优势产业资源,孵化本土精英设计师和“国货之光”,以国潮品牌发布会、走秀、论坛、沙龙等形式,持续向世界展现中国设计、中国文化特色,打造北京乃至中国的时尚源动力中心。
秀水街还筛选高品质但知名度较低的设计师品牌,给予免租的支持举措,并采取联营模式,不断保持产品时尚和创新的经营理念。
在商业空间布局上,秀水街向中国设计精品的优秀本土品牌设计师、中国智造国潮品牌精品倾斜,优先将一层入口、每层扶梯口、通道口等“黄金位置”赋予优质国潮品牌,以优越地理位置向全球发布国潮时尚和讲述产品故事,以人流口碑提升国潮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原创优质国潮品牌落地秀水街。
在经营模式和融合发展方面,秀水街鼓励设计师品牌打造美学体验空间,同时提供公共艺术空间,引导店铺在满足销售基础功能性的基础上,以沙龙、非遗技艺体验等形式提升空间吸引力,促进时尚文化IP与商业的融合。
此外,秀水街还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多的发展舞台,不仅为他们提供门店位置,还搭建合作平台,让非遗手艺在产业化、商品化上更进一步。更是配备诸如常用英语200句、协助注册品牌、申请奖项等全方位服务,让这些手艺人能更顺畅地与国际接轨。
如今,秀水街已经吸引了北京时尚控股旗下的“雷蒙1940&宫溢”高定品牌,北京服装学院设计师品牌“熙上”“燕慕旗袍”,新疆和田非遗生活馆、成都西部高定中心设计师品牌集合、深圳“龙腾汉唐”高定品牌等30多个定制品牌入驻。秀水街还将不断引入非遗技艺传承品牌入驻。
秀水街转型背后的合力
只用了4年多时间,秀水街从“外宾购物打卡地”升级为“时尚设计孵化器+文旅消费综合体”,这不仅是民营经济本身活力的体现,也是政策扶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生动案例。

千丝绣品牌店内,工作人员为外籍顾客量身定制
如今秀水街的探索文商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正是依托朝阳区持续提升的营商环境和国际化特色,打造“首都一站式文旅购物中心”。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民营经济是典型的“环境经济”,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冷暖最知晓。多年来,朝阳区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持续发力,助力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壮大。
而朝阳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节点,具备高效匹配生产要素的潜质,能够帮助企业融入全产业链条。为了给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新机遇,朝阳区积极搭建同类型民营企业沟通交流平台,让民营企业更好地抓机遇、谋合作、觅良机。
“我们在转型过程中,政府给予的帮助,尤其是给我们提供了去国际化舞台上展示的机会,也让秀水街打造服装业的中国设计孵化中心有了向外输出的窗口。”董青表示。
2024年,秀水街获得市政府、市文旅局同意,成为“北京礼物”的授权商,当年代表“北京礼物”惊艳巴黎博览会、亚洲博鳌论坛、中非论坛、服贸会等国内外活动。

外国客户挑选丝绸领带
不仅如此,在朝阳区商务局的大力协助下,秀水街成功落地北京时装周项目。2024年9月,北京时装周开幕大秀落地秀水街。2025年3月,中国国际时装周首次携手北京时装周落地秀水街,打造CBD时尚秀场。半年里实现23场国潮品牌的国际时尚发布,吸引60国使馆及40多家中外媒体现场观看,线上观看量破3亿人次。
2025年“五一”,秀水街接待入境游客人次同比提升53%,销售额同比增长67%,欧美游客占比显著提升。秀水街正在以文化为内核、设计为引擎、国际化视野为驱动,为传统商业转型提供“北京样本”。同时,秀水街也在助力北京从“历史文化名城”向“全球时尚之都”跨越,彰显大国首都的开放与创新。
高定品牌设计师黄勖与工作人员探讨新产品的研发
“北京礼物”主题店售卖的京剧主题文创

秀水街售卖的丝绸类产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