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风传家 | 程珦的家风故事

时间:2025-07-10 20:40:00

【来源:廉洁江西】

这是江西省纪委监委官方微信

第39期:

程珦的家风故事

程珦(1006—1090年),字伯温,河南伊阳人,天圣中,以荫补官,为郊社斋郎,历任黄陂县尉、兴国知县、南安军通判、汉州知州等职。熙宁中,因不奉行新法,罢任奉祠,管勾西京嵩山崇福宫,寻致仕。官终太中大夫。

天下之治 正家为先

程珦的父亲程遹,担任湖北黄陂县令时,经常走出衙门,走到田间地头,体察百姓疾苦。程遹与民同甘共苦,下田插秧耕作,减免贫者赋税。程遹除暴安良,重用廉吏,人称“程青天”。程遹还经常拿出俸禄,用来周济贫穷的百姓和亲戚,以致程遹病故时,子女们不得不借钱葬父。

程遹去世后,程珦承担起赡养母亲、教抚弟妹的责任。后来朝廷录用旧臣之后,程珦得到了“社郊斋郎”之职,但因家里的负担太重,不能离家远任,其族兄弟程琳为此向朝廷申说,他得以就近在黄陂任县尉。一直到弟弟得官娶妇,妹妹出嫁,他才开始外出任官。

程珦家有贤内助,其妻侯氏好读书史,知书达理,孝敬老人,相夫教子,收养孤儿,乐于助人。程颢、程颐在五六岁的时候,母亲侯氏就让人教他背诵古诗。十岁时,两个儿子就会写诗。宋代奢靡之风盛行,一些官员家风不正,致使身败名裂。侯氏与程颐清醒地认识到:“天下之治,正家为先,家正则天下治;治家之道,以正身为本,身正而家治;家人之道,利在女正,女正则家道正。”后人称赞程氏家风:家正国治天下平,治家先要己身正。举案齐眉敬如宾,女正带出好家风。

崇儒敦化 政教大洽

庆历四年(1044年),程珦来到兴国县出任县令,同行的还有程颢、程颐。

当时的兴国“狡民”“夙称难治,前令欲以威慑之,多未驯”;尤其是县邑东北的衣锦乡一带,更是难以管束。原来,程珦之前的县令,大多采用严刑峻法,以高压态势,希望达到威服的目的,结果却适得其反,反而加剧了矛盾。程珦到任后,采取安抚的办法,对县内各乡,包括衣锦乡一视同仁,赋税均等,很快就平息了当地的民怨。

兴国县纪念程珦父子德政的“三程过化”坊

程珦“慈恕而刚断,居官临事,孜孜不倦,温恭待下,率以清慎”,所以他不管到哪里做官,属下、随从都不敢贪污、骄纵。

治理兴国期间,程珦积极推行礼义教化,拆毁淫祠,建立县学,兴办书院,鼓励私塾和“义学”。他的这一举措,极大地动摇了当地豪强的利益,遭到豪强势力的强烈抵制。土豪乡绅召集刁民到程珦的衙门闹事,对程珦进行恐吓、威胁,但程珦毫不示弱。他带着衙役来到了古龙岗等地,拆除七姑娘庙、齐天圣母庙等野庙,当地的士绅见程珦动了真格,心里发虚。于是,又采取了设酒宴、送红包、捐私宅等手段诱惑程珦。面对豪绅的威逼利诱,程珦不为所动,软硬不吃。几天后,出乎乡绅意料,七姑娘庙依旧被拆除了,而他们“捐赠”给程珦儿子读书的私宅,竟然变成了一座“义学”,成了当地贫困学子读书的好地方,百姓无不啧啧称赞。很快,程珦清正廉洁、不谋私利的佳话就在百姓中传开了。

一时间,兴国礼义渐兴,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百姓安居乐业,人文蔚起。程珦在兴国不到两年时间,“狱空者岁余”。后世称程珦治理兴国“惟时政教大洽,人文特盛”。

延请名师 培养子弟

程珦特别重视家教和人才的培养。他不仅爱孩子,更懂得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大的帮助。程颢、程颐兄弟俩都生得眉清目秀,天赋聪慧,兄弟俩在兴国县一所私塾门馆就读。私塾先生见他俩学业进步很大、谈吐不俗、见解独特,甚为惊异。故而恳切地对程珦说:两个公子天资聪颖,机敏过人,如经名师指点,可成大器。程珦从此留心为二子择师。

庆历四年(1044年),周敦颐因才干突出,由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主簿调任南安军司参军。他学问渊博、公正执法,但因年甚少,不为守所知。庆历六年(1046年),程珦代理南安军通判,对周敦颐的人品与学问都甚为钦佩,恳请他教授两个儿子,周敦颐欣然答应。

程珦带程颢、程颐登门拜见周敦颐,周敦颐见二程兄弟气宇轩昂,随口问及孔孟,二程对答如流。周敦颐十分高兴,即选孔子、颜回等圣贤文章和自己的《太极图说》授予二程兄弟。

二程兄弟师从周敦颐,博采广学,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学、道学之长。两年多功夫,程颢、程颐学业大进,程颐 18 岁时就上书宋仁宗,希望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后来程颢与程颐一起,创立了“天理”学说,他们开创的理学学派被称为二程“洛学”。

来源:《赣南家风故事》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