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行走的思政课”扎根田间地头

时间:2025-08-15 14:08:00

【来源:中安在线】

日前,安徽省宿州市盛圩战斗烈士纪念碑前,安徽师范大学“丰碑铸魂”实践团队成员丁凤婷,正对着镜头详细介绍纪念碑的建造背景和意义。3年里,团队实地调研了安徽16个地市224个革命历史碑刻,思政课教师安建增已经记不清讲了多少堂纪念碑前的思政课。而这正是安徽师范大学以“走看讲思做”五步教学法,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

破局:从“教室围墙”到“社会田野”的课堂革命

为破解传统思政课“内容抽象化、形式单一化、场景封闭化”的困境,安徽师范大学深入探索“行走的思政课”,以社会课堂动态地“走”为脉络,串联“看(认知)、讲(认识)、思(认可)、做(认同)”4个环节,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新时代伟大变革实际成果有机结合,让思政教育从书本里的文字变成行走中的实践。

83岁的安徽泾县竹编艺人余小海正将一根毛竹剖成细如发丝的篾条,“泾彩寻迹”实践团队的学生罗宇辰的镜头始终没有移开。当看到老人用50年前的标尺画出新式波浪纹竹篮,标尺背面“变的是样式,不变的是筋骨”的字样让他顿悟:“原来‘守正创新’不只是课本里的名词,更是老匠人掌心的温度,是竹篾里藏着的传承与突破。”陪伴学生社会实践10年的辅导员马星宇在一旁轻声点出:“这‘不变的筋骨’,不正是我们要传承的精神基因吗?”那天的实践笔记里,罗宇辰写下:“这堂社会实践中的形势与政策课不是要我们背理论,而是教会我们从生活里读懂信念。”

这样的“行走”在安徽师范大学已是常态,学校从2001年起就开始探索社会实践“双导师制”,让思政课教师跟队社会实践。多年来,从团队试点到思政课教师全覆盖,从活动式开展到课程化实施,从“大学生看中国”的国情调研到“走看讲思做”的实践育人教学法,安徽师范大学始终聚焦思政课改革创新和实践育人探索,推动高校“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

2025年暑期,学校立足学科特色和社会需求,组建538支社会实践团队,10295名学生奔赴基层一线,681名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跟队指导,深入社区企业、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一线,形成了“带着问题走出去、带着答案回来学”的育人范式。

深耕:“走看讲思做”里的育人密码

“丹霞山的每一层沙砾,都是地球亿万年的密码,我们该怎么守护这份馈赠?”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教师吴立的提问,引发了丹霞地质地貌科普调研团队队员们的讨论。跟队的思政课教师张涛用树枝在沙地上画出两条交织的曲线:“这就是大家说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线,更是‘两山’理念的鲜活案例。”这堂将地理知识与政治理论深度结合的“露天课程”,正是“行走的思政课”的典型实践。

“走看讲思做”五步教学法绝非简单的流程叠加,而是环环相扣的认知升级链条。“走”强调“有目的的抵达”,“看”注重“有深度的发现”,“讲”追求“有温度的表达”,“思”强调“有批判的建构”,“做”注重“有实效的贡献”。

安徽师范大学建立406个实践教学基地,涵盖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十大课程领域。组建的“青马宣讲团”,培训学生用方言、快板、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这种“小切口讲大道理”的宣讲已完成630余场,受众超3万人次。

学校要求每个实践团队收集好课程案例、课程讲稿和学生思考心得,完成1次党史国情课、组织1场实践感悟座谈。“渔见新生”团队2021年开始深入长江安徽段11个县区,行走5000公里,开启安徽3万多名长江退捕渔民生计转型的系统性追踪研究。5年来,该团队积累了86份退捕渔民典型案例,形成的政策建议被11个县区采纳,帮助歙县九砂村探索实施“旅游公司+村集体+退捕渔民”的融合发展模式,调研报告连续两年获安徽省暑期“三下乡”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路丙辉评价:“这种思考不是书斋里的玄想,而是扎根现实土壤的理论生长。”

五步教学法的闭环效应在课程化设计中尤为凸显。学校在实践之前召开暑期“行走的思政课”集体备课会,编制教学指南,形势与政策课引入“实践必修学分”,全体校领导带头到实践一线讲授思政课,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蜕变:从实践成果到育人实效的价值转化

安徽巢湖市姥山岛的老码头新挂了块牌子——“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实践基地”,船长特意开着渡船载师生环岛查看,“渔见新生”团队指导教师杨钊叮嘱学生们,接下来要把调研总结的“产业衔接三路径”,转化成渔民能看懂的流程图。

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让思政课有了“真材实料”。历史学院“近代城市遗址”调研团队整理的芜湖老建筑资料,成了“文化传承课”的教学素材;美术学院学生记录的铁画技艺活化实践,走进了“艺术思政”课堂;教育科学学院的支教日记,成为“教育公平”主题讨论的实际案例。

更深刻的转变,发生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王倩雅在泾县竹编调研后,主动报名参加“非遗进校园”志愿服务,她说:“以前觉得‘文化自信’离自己很远,直到看到余小海爷爷用60年守住一门手艺,才明白我们这代人该承担什么责任。”社会学学生于雅雅从黄山茶区调研回来后,就开始备考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立志“以后要用专业服务让治理效能更快提升”。

这种从认知到行动的跨越,印证了“行走的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课堂‘活’起来;体验升华为价值认同,让信仰‘树’起来;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让担当‘显’出来。在实践育人大课堂里,五步教学法让实践成果真正成为育人养分。”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家平说。

暮色中的长江芜湖段,江风拂过“渔见新生”团队的调研船。队员们关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学习笔记旁,是渔民张师傅画的渔网修补图案。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在“行走的思政课”里完成了奇妙的融合——就像理论与实践,只有紧密联系,才能迸发出直抵心灵的力量。安徽师范大学的思政课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融合中,书写着新时代育人的生动答卷。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