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乡土中国的创新叙事:沂南文旅融合实践的多维突破

时间:2025-09-01 14:55:00

乡土中国的创新叙事:

沂南文旅融合实践的多维突破

  摘要:山东省沂南县通过十多年探索,在文旅融合领域实现了从内容表达、传承模式、体制机制、人才引育到产业联动的多维突破,形成了可资借鉴的“沂南模式”。其实践不仅成功将厚重的乡土文化与红色资源转化为深受市场欢迎的文化产品,更通过“政府主导、文旅融合、统筹城乡、全域发展”的系统性创新,成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全国样板。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其创新路径与内在逻辑。

  在中华文明的肌理中,“乡土”始终是最深层的文化基因。十年前,著名旅游专家孙小荣先生为沂南旅游作出“乡土沂南,中国意境——中国人的乡土精神家园”的形象定位,这一颇具前瞻性的论断,不仅精准捕捉了沂南的文化特质,更预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十年过去,沂南以其富有创造力的实践,让这一理念在鲁南大地生根发芽,开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理论高度:乡土中国的现代性转化

  孙小荣先生的定位之所以经得起时间考验,在于其深刻把握了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乡土精神家园”这一概念,既回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又面向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在快速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乡土的眷恋不仅没有消减,反而愈发强烈。这种“乡愁”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对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的深层渴望。

  沂南的实践之所以具有理论价值,在于它成功实现了乡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不是将乡土文化作为化石般保存,而是以其为源泉,创造符合当代审美和消费习惯的文化产品。这种转化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在深刻理解文化内核基础上的创新表达。

实践温度:红色文化的沉浸式传承

  沂南文旅创新最引人注目的成果,莫过于沉浸式文献史诗剧《沂蒙四季•红嫂》及其衍生作品。这一项目突破了红色文化传承的固有模式,实现了三重创新:

  表达方式创新:从单向灌输到多维沉浸。《沂蒙四季•红嫂》通过环境布置、演员互动、技术手段等多种方式,将观众带入特定历史情境,实现了从“看戏”到“入戏”的转变。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也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传承方式创新:从静态保存到活态传承。沂南的实践将红色文化从博物馆、纪念馆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互动的活的文化。延伸出的“重走支前路”“跟着团长打县城”实景演艺,更是将历史转化为可体验的活动,让年轻一代在参与中理解历史。

  推广模式创新:从单点突破到全省推广。沉浸式演艺小院、小戏小剧创作在山东省全省推广,并荣获中宣部、文旅部、国家发改委“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说明沂南模式不仅具有地方特色,也具有普遍推广价值。

机制创新:县域旅游发展的“沂南模式”

  沂南县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文旅融合、统筹城乡、全域发展”的县域旅游发展模式,这一机制创新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政府主导体现在战略规划、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投入,为文旅创新提供了稳定环境和启动动能。文旅融合突破了行业壁垒,实现文化内容与旅游载体的相互赋能,创造了“1+1>2”的聚合效应。统筹城乡打破了传统文旅发展的区域局限,将城市与乡村作为有机整体统一规划,使文旅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区域和人群。全域发展则改变了“景点旅游”的传统思维,将整个县域作为旅游目的地打造,实现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和社会共建。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使沂南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成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核心区,标志着“沂南模式”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推广。

人才引领:高端智力的创新赋能

  沂南文旅创新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对高端人才的重视和引进。招引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上海戏剧学院韩生教授团队,创新红色旅游沉浸演艺项目,体现了沂南"借脑引智"的发展思路。

  高端人才的引入,带来了先进的创作理念、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广泛的艺术资源,使地方文旅产品具备了国家级艺术水准。这种“地方资源+高端人才”的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具体项目的品质,还通过项目实践培养了本地人才队伍,实现了“输血”与“造血”的有机结合。

叙事升级:一个山村的中国故事

  沂南文旅创新的最新成果——沉浸文献展演“东高庄•一个山村的中国叙事”,将实践推向了新高度。这一项目超越了单一题材局限,试图通过一个具体村庄的故事,讲述更为宏大的中国叙事。

  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既保持了乡土文化的具体性和鲜活性,又赋予了地方经验以国家意义。东高庄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叙事”,是因为它抓住了中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通过一个村庄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的整体发展历程。

影视赋能:文旅融合的乘数效应

  近期在沂南红嫂家乡旅游区拍摄的电视剧《生万物》《我们的河山》在央视热播,掀起了又一波影视旅游热潮。这一现象展示了文旅融合的乘数效应——影视作品不仅是文化产品本身,还是旅游目的地的强大推广渠道。

  影视与旅游的联动,创造了“内容-渠道-体验”的完整价值链:优质影视内容吸引观众关注,观看体验转化为实地旅游动机,旅游体验又反过来增强对影视内容的理解和认同。这种双向赋能,为文旅融合开辟了新的空间。

启示与展望:乡土中国的创新路径

  沂南近二十年的文旅创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文化自信是创新的根基。沂南实践的成功,首先源于对本土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和自信。只有真正理解并珍视自身文化特质,才能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具普遍价值的文化产品。

  制度保障是创新的基础。“政府主导、文旅融合、统筹城乡、全域发展”的沂南模式,为文旅创新提供了系统支撑和持续动力。

  人才引领是创新的引擎。引进高端人才与培养本地队伍相结合,为文旅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现代转化是创新的关键。传统文化只有在与当代审美、技术和消费习惯结合时,才能焕发新生。沂南的沉浸式演艺、实景体验等模式,为我们展示了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多种可能。

  展望未来,沂南的文旅创新仍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可进一步加强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拓展线上体验与线下体验的联动;可深化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结合,让文旅创新更好带动当地民生改善;可加强与国际经验的交流互鉴,使“乡土中国”的故事不仅感动国人,也走向世界。

  沂南的实践表明,乡土不是过去的资源,而是未来的遗产;传统不是创新的负担,而是创造的源泉。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乡土中国仍有无限可能等待我们去发现和创造。孙小荣先生十年前预言的“中国人的乡土精神家园”,正在沂南一步步变为现实,这一过程不仅丰富着地方文化实践,也为整个国家的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提供着有益借鉴。(作者:沂南县政府原党组成员、蒙山彩蒙景区管委会原党委书记)

(来源:沂南文旅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