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疆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5年“五一”假期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中消协表示,今年“五一”假期,多起安全事故敲响警钟。极端场景下,景区管理失序、应急救援能力不足等问题被消费者吐槽;宰客、毁约、虚假宣传、消费陷阱等问题反复出现,也暴露出系统性管理漏洞。
数据显示,消费服务、安全事故、景区管理、宣传规范等方面维权诉求较为集中。具体来看,在6天监测期内,中消协共监测到消费维权吐槽类信息近160万条。其中,46.87%的吐槽信息有关“消费服务”,14.03%的吐槽信息有关“安全事故”,10.95%的吐槽信息有关“景区管理”,7.84%的吐槽信息有关“宣传规范”。
各地纷纷对文旅市场进行盘点,人气足、产品多、活力旺的文旅消费市场,不仅丰富了公众的假期生活,而且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中消协此次对消费维权舆情的盘点,无疑是一种提醒——只有强化管理,不断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才能塑造文旅品牌、展现地区形象,从而将流量经济转化为存量经济。
作为典型的引擎经济、流量型经济,文旅产业既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带动综合消费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旅市场到底怎么样,文旅部门说了不算、本地商家说了也不算,归根到底,取决于游客的亲身体验。每一个关于消费服务的吐槽信息,实际上都是来自市场的直接反馈,从中不仅能看到问题的症状,而且能看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文旅需求旺盛,但强买强卖、毁约涨价等问题也随之增多。这种“庸常之恶”不仅直接损害消费者的体验,而且很容易形成破窗效应,对本地文旅市场的品牌效应造成破坏。如果说规范消费市场是基本功,确保安全更是必修课。任何安全事故都是对文旅市场的沉重打击,对于大型游乐设施和各类网红游乐项目,绝不能放松安全监督和检查。出游高峰期,景区的综合服务接待能力也面临大考,只有未雨绸缪、科学应对,才能以优质服务接住泼天的流量。在此过程中,尤需警惕那些跑偏的流量——各种营销噱头看似吸引眼球,实则很容易遭受流量反噬。
近年来,文旅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品质化、特色化的旅游体验,文旅市场也因此进入创意制胜、体验为王的时代。文旅市场覆盖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文旅部门发力做好宣传营销的基础上,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是区域品牌形象的维护者和分享者。构建全链条信用监管体系,确保文旅消费者玩得舒心、玩得省心、玩得放心,才能以高品质的文旅产品赢得市场、赢得口碑,将线上“泼天的流量”转化为线下“泼天的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