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剑魄长存写春秋——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大墓的守护之路

时间:2025-09-05 07:49:00

沈阳市于洪区大通湖街边,郑家三委青铜东巷23号,有一座静谧的陈列馆——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陈列馆。从60年前田野考古的惊鸿一瞥,到简陋棚厦的艰难守护,从现代化馆舍中的庄严陈列,到辐射周边的城市符号,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大墓用光华再绽见证着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地域古老文明血脉的深情凝视与庄严守护。

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陈列馆。

东北之最

奢华神秘的青铜大墓

郑家洼子遗址和墓葬群所处的位置原为低洼积水地段,故名郑家洼子。自20世纪50年代起,附近居民在取土烧砖过程中发现古代遗迹,考古部门介入后,郑家洼子文化得以揭开沉睡2500年的神秘面纱。

郑家洼子遗址包括四个地点,分布在自北向南长约1公里的一条凸土脊上,总计清理墓葬14座,出土大量青铜兵器,其中以青铜短剑为典型遗物。据原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晓钟介绍:1958年春,郑家洼子第一地点现身。沈辽东路东侧发现一组铜器,包括短剑、剑柄、铜斧、铜凿、镜形饰和马饰等27件。现墓葬编号为M581;1962年秋,在第一地点以南约500米处发现了一把短剑,被称为第二地点。现墓葬编号为M621。陆续又在附近发现第三、第四地点;1965年5月28日至6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对郑家洼子遗址进行科学发掘,并发表了相关考古发掘报告。6月20日,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组进场对郑家洼子遗址再次进行发掘。8月17日,大型棺椁墓M6512横空出世。这是一座沉睡千年的地下宝库,木棺内置老年男性人骨一具,出土铜、陶、石、骨等随葬品共42种797件,典型遗物有青铜短剑、青铜镞、镜形饰、刀囊牌饰、斧囊牌饰、刀、斧、凿、马衔、节约等,以及绿松石项饰与头饰、陶器、骨器等珍贵遗物。尤其是三柄曲刃青铜短剑,一组驷马马具,彰显了墓主人拥有极高的尊贵地位。所处时期为春秋战国,即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

时至今日,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大墓仍是东北地区出土青铜短剑墓葬中规模最大、出土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

文明在兹

城市遗产的旷野守护

郑家洼子遗址的发现,展示出沈阳青铜文化的全新面貌,为研究中国青铜文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更开启了一段漫长而坚定的城市文化遗产守护征程。

据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回忆,M6512号大墓出土后,鲁迅美术学院教授郑惠南在现场复制了原状模型。这位著名雕塑家在泥泞中为这座2500年前的大墓留下一件精美绝伦的复原模型,其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不可估量。有关部门在现场加盖了砖混结构的棚厦,对M6512青铜短剑墓葬原址进行保护,至此考古工作结束。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遗址依然停滞在旷野的红砖墙下,工作人员也只能在简陋的条件下巡逻守护。

“不能让老祖宗的宝贝烂在地里。”怀揣着这份朴素的守护之心以及对文化遗存的敬意,1985年,沈阳市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决议》,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公布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制定文物博物馆事业“七五”发展规划的意见》,并成立了由时任副市长任总指挥的沈阳市文物开发指挥部。

文化觉醒

青铜往事的初次亮剑

1985年,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被沈阳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成立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文物保管所。同年9月,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给出两套展厅设计方案,一为斜尖顶,二为圆顶,后选择第一套方案。在1986年召开的沈阳市文物开发第一次会议上,确定由政府拨款重新扩建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陈列馆。就这样,在考古遗址原址之上,一座砖混结构建筑物拔地而起。1987年9月,展陈面积300平方米的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陈列馆开馆,虽空间略显局促,设施略显简陋,但从此,郑家洼子大墓终于有了一个足以遮风挡雨的“家”。

建设团队创造性地采用“墓馆一体”设计:主体建筑直接覆盖最重要的6512号大墓,钢化玻璃地面使观众可俯瞰2米深的墓室原貌。开馆当日,精美的剑与镜组合装饰熠熠生辉,镶嵌绿松石的纹饰流转幽光,恍如这座专题博物馆的镇馆之魂。

青铜短剑组件。

文化赋能

剑与城市的同频共振

2003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文物保护需求的升级,2008年,沈阳市政府将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陈列馆新馆建设列入文化地标工程。2016年,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陈列馆迎来新生,2400平方米空间,有机串联形成“馆—墓—园”立体格局。精心营造的展陈空间里,青铜剑、箭镞、马具、陶器,不再仅仅是冰冷的陈列物,它们与声光影像、数字化复原技术相融共生,将春秋战国时期北方部族的生活场景、文化象征的层层剖析、青铜冶炼的技艺切片、战车驰骋的壮阔场面,以前所未有的生动方式呈现在观者面前,如同为历史注入了生命,那些消逝在风中的金戈铁马如在眼前。

2025年,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陈列馆重新开馆九周年之际,文旅融合成为发展新主题。从公交“青铜短剑馆”站的设立,到“曲刃青铜短剑冰激凌”沈阳青铜文化第一款文创产品的问世,从游客的络绎不绝到媒体的持续聚焦,穿越2500年风霜的东北系青铜短剑,终在代代守护中成为沈水边永恒的文化坐标。

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大墓出土60年来的保护利用,恰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基层文保进化史。锈迹斑斑的剑脊上,永铭一代又一代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盖云飞 通讯员:孙智超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